舆论引导
【中评社】陈先才教授析台湾政局与对策
时间:2023-09-14 浏览次数:1587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民进党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

中评社香港9月12日电(记者 林艳)2024年台湾“大选”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对于此次“大选”有哪些特别值得注意的观察点?蓝营在此次选举中能否实现全面归边?如何评估“第三势力”对岛内政局的影响?蓝白合目前主要障碍卡在哪里?非绿联盟可能性有多大?民进党内部派系整体光谱呈现怎样的新态势?未来大陆和民进党之间是否存在对话的可能性?如何评估“台独”风险与走向?对于下一步两岸关系发展有何建议?针对上述一系列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民进党研究中心主任陈先才前不久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进行了详细解析。

陈先才认为,两岸关系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台湾政局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这种关系其实并不是必然的。他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与运行逻辑,并非没有规律和趋势可循,比如,两岸最终要走到一起的趋势是确定的,而且这种确定性和趋势性也越来越清晰。它不以台湾当局或民进党方面的意志为转移,还有大陆对两岸关系的主导能力越来越增强,不会因为台湾政局的变化而变化。

陈先才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分析台湾大选与两岸关系


陈先才,现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南强重点岗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厦大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教授、民进党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文科实验室“两岸融合发展与国家统一政策模拟实验室”主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创中心社会整合平台执行长。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民进党研究;国家统一问题研究;台海安全问题研究;台湾地区智库研究;“台独”组织研究。


2024年台湾“大选”有三大观察点

中评社记者:2024年台湾“大选”备受关注,您认为此次大选有哪些特别值得注意的观察点?

陈先才: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台湾政党轮替迹象。根据一般政党轮替规律,台湾某一政党在掌握权力之后,如果其施政与表现,与台湾民意的期待不相符,民意的走向就会发生变化。另外,从两岸互动的范畴来看,一个政党执政8年之后,两岸之间交流交往或者说两岸之间的问题就会有所暴露出来,相互之间或许有些怨气,这就需要通过政党轮替的方式来消解或释放。从这个角度来说,台湾的政党轮替本质上也是两岸关系某种氛围转换的弥合机制。从2000年以来,一个党一个人做两届8年,再进行政党轮替。这在台湾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如今又快要到八年时间,如果按照过去的机制来看,应该是这样的路径。我们也看到,台湾的民意导向,民进党上台后执政不好,他的民意压力很大。去年的“九合一”选举民意展现了要求政党轮替的新变化,最新民调也显示超过一半要民进党下台。因此,台湾政党轮替的迹象存在于哪些方面,这是一个观察重点,也是两岸都非常关注的。

二是台湾年轻人的政党支持度。过去10年来,在民进党当局或是绿营“去中国化”操作下,台湾年轻人比较支持民进党,因此,民进党候选人相对而言能够获得比较多的年轻人选票。但现在看来,赖清德在年轻选票上并没有什么优势,如果民进党候选人无法争取到年轻选票的支持,这场选举会怎么打,这也是一个关注点。

三是台湾民意对战争与和平的担忧。台湾媒体舆论认为2024年选举是战争与和平的选择,这个议题的确是台湾民众非常担心的。受到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当前台湾民意超过一半不希望两岸发生战争。然而,过去八年,在民进党执政下,两岸高度对抗,同时赖清德又有鲜明的“台独”底色。如果他上台执政,不只是中国大陆和台湾民意担忧,美国方面也有所顾虑。因为一旦台海局势发生重大震荡,恐怕不只是对中美,对整个地区局势都会有很大的冲击与影响。


蓝营内部整合不好就会被人利用

中评社记者:日前,鸿海集团创办人郭台铭正式宣布独立参选。您如何评估这一因素对选举结果的影响?蓝营在选举中能否实现全面归边?

陈先才:这里面涉及到如何看侯友宜目前声势的问题。侯友宜这次的确是令人大吃一惊,一般来说,政党提名候选人后,该候选人的民调是有一波上涨的。从目前民调的趋向来看,台湾民调确实具有操作性的空间和痕迹。民进党将国民党视为对手,不希望国民党候选人很有声势,因此利用绿营对媒体的掌控力,尤其是不断唱衰候友宜,客观上对侯友宜的民调相对不利。另一方面,从柯文哲角度来看,侯友宜声势越低,对柯相对也更有利。在这种形势下,侯友宜的民调自然就越来越低。另外,侯友宜目前支持度不如预期,大家都认为是郭台铭问题,其实说白了是蓝营内部整合问题。从选举政治来看,选举一定要先巩固好基本盘,如果蓝营内部整合不好,基本盘不稳定,就会被对手利用和操作,支持者也陷入焦虑情绪之中,其在民意调查中的表现比较低调,不愿表态。但从近期侯友宜的声势来看,似乎有些上涨,甚至连续多次超过柯文哲,而稳居民调排名的第二位,这表明,郭台铭的加入战局,受到冲击最大的反而是柯文哲。这当然是另外一个问题。

但是我们要看到,尽管目前非绿阵营出现了诸如柯文哲、侯友宜以及郭台铭所谓“三只小猪”的局面,但选举形势仍然在快速变化之中,蓝白合或白蓝合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毕竟距离选举投票时期还有几个月。

11月20号左右才开始正式提名登记,蓝营内部整合还有一定的时间。一方面,过去八年民进党执政全面掌握资源,资源上的缺乏导致蓝营内部很多人是不满的。另一方面,两岸对立态势越来越高,甚至危及台海和平,蓝营也不愿意两岸存在冲突。因此不管是深蓝、浅蓝、知识蓝等各种蓝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下架民进党。此外,国民党也有一些动作,特别是军公教过去长期被民进党污名化,侯友宜也提出重新执政后要进行拨乱反正,这也有助于争取蓝营传统支持者的回归。侯友宜现在需要先把深蓝整合好,如果能够在这些议题稳健走下去,就会有效果,最终蓝营还是会回归的。因为蓝营至少不可能投民进党,虽然很多人说可能去投柯文哲,但政党竞争到最后,民众党是否有这个吸票能力还要观察。


“第三势力”很难打破台湾蓝绿二元结构

中评社记者:因为柯文哲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民众党成为“第三势力”中最受关注的政党,但也有人认为民众党主要是靠柯P个人魅力的一人党。您如何评估“第三势力”对岛内政局的影响?从发展态势看,他们能否打破台湾蓝绿二元结构?

陈先才:先说年轻人对柯文哲的支持。民进党过去八年的执政,包袱很重,做得不好,台湾年轻人在台北市买不起房子,就业率很低,薪资也很低。所以,台湾年轻人不喜欢民进党,不支持赖清德。相比赖清德、侯友宜这样的传统政治人物,柯文哲的特性就是一个非典型政治人物。自2014年当台北市长以来,就是一个声量很高的网红,讲话状况百出,容易引爆话题,但柯文哲的政治特性和本身个性都比较契合年轻人,年轻人就比较喜欢这种政治人物。当然,获得年轻人支持度和未来真实的选举是两码事,因为年轻人不愿意接受传统的动员机制如游览车等,一直以来年轻人投票率是最低的而且没法动员。

从台湾政治来看,过去的传统“第三势力”空间其实很小。民众党成立之后,2020年高雄市长补选、去年台北市长选举、“九合一”议员选举等等,民众党都提名了很多人,但最终的得票率不高,和台湾第三小党的得票率差不多。从这点观察来看,还是没有逃脱台湾“第三势力”的魔咒。

另外,柯文哲的个人光环大于民众党,目前民众党除了柯文哲,其他政治人物其实还没法形成战斗力,这样民众党就没法在明年“区域立委”选举中像国民党、民进党一样有战斗力地去抢席次,最多是在蓝绿斗争很激烈或是分裂下才能获得机会。台湾的政党就是二元结构,按理说台湾地区有很多党,两党制不一定稳固,但长期来看,就是一个稳定的两党制。因为有统“独”因素,台湾不管谁执政,终究都要面对中国大陆的因素。因此,从政党光谱角度来看,台湾民意也会对其标上偏统或偏“独”,二元结构对台湾政党体系是有影响的。

民众党现在有点起色,至于下一步会怎么发展?我认为,在两岸关系态度上,它和国民党走的是类似的道路。它和国民党基本上就是希望两岸和平发展、台湾稳定、不希望两岸发生冲突,两岸民众要往来,这是两个非绿阵营的逻辑。假如最终国民党衰败了,那就是民众党崛起,也只是取代国民党位置,因为和民进党路线是冲突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统“独”光谱上来,因此台湾要打破二元结构很难,最多是换一个马甲,因为统“独”因素使得你摆脱不了这个结构。


蓝白合最主要障碍在于内部难以整合

中评社记者:有声音认为,台湾2024“大选”只有蓝白合才能下架民进党,否则民进党就能继续执政。目前蓝白合的进展缓慢,您认为,蓝白合的主要障碍卡在哪个部分?非绿联盟的可能性有多大?

陈先才:台湾选举也是一个小的政治生态,台湾社会和选举中有所谓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民意指向性。它有一个内部循环的结构体系,既受到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到外部因素影响。

民进党过去八年执政,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执政资源,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媒体等。在民进党全面掌握下,一般从选举逻辑来讲,“在野力量”就要共同合作打败执政党。民进党是一个选举性的政党,其核心逻辑就是选举获取权力,绝对不会甘愿退出。因为执政不好就退出,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他要继续上台,就一定会强力打压。

国民党和民众党作为“在野党”,如果非绿联盟能够整合起来,当然有上台的机会。其中的核心在于,蓝白能不能“合”?关键在意愿的问题。我想他们都是有意愿的,因为不管是对民众党的柯文哲,还是对国民党来说,他们都想终结民进党执政。毕竟台湾就这么小的地方,它的政治资源和权力资源都是有限的,民进党执政就意味着其他党掌握不了资源。所以,“在野势力”在这方面是存在一致利益的。

至于蓝白合的核心则是利益交换,因为选举社会是需要利益交换的。国民党和民众党单独任何一方来对抗赖清德,确实有压力,当然不能说没有机会,但是胜算小。所以,蓝白之间怎么博弈,说白了讨价还价也好,政治利益交换也好,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也涉及到区“立委”选举和不分区提名。11月20日才开始正式提名,至今还有几个月,其实还是有机会的。

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民众党提名人柯文哲的优势就是一个非典型的政治人物,声量高;国民党则擅长组织战,因为地方组织党部多,所以有动员和组织优势。如果他们能够合到一起,这会是一个很大的优势。现阶段他们仍有博弈。但我个人判断,未来可能会为下一步整合进行讨价还价,因为现在时间尚早。当然,我认为,蓝白合最主要障碍还在于蓝营内部难以整合,现在侯友宜的声势不如预期,主要还是蓝营内部还没有整合好。


赖清德“台独”色彩鲜明 换了马甲也骗不了人

中评社记者:赖清德曾自诩是“务实的‘台独’工作者”,但今年以来却突然改变口风,将“抗中保台”调整为“和平保台”,甚至抛出“争取两岸和平”,高呼自己是“和平主义者”。从赖清德目前的论述与实际行动来看,您如何评价他的两岸路线?

陈先才:我认为,他的两岸论述目前来看没有任何改变,他的两岸路线是一个传统且是民进党内部“台独”意识形态非常强烈的政策。他唯一的目的就是选举最大化,把权力抓在手上。赖清德的底色就是所谓的“务实‘台独’工作者”,又是民进党新潮流的重要干将,而新潮流正是民进党“台独”党纲的始作俑者。所以,赖清德的“台独”观念发生变化转向两岸和平发展,这是不可能的。

至于为什么赖清德要换马甲,这是因为国民党和民众党都经常指出赖清德是“台独”,这令台湾社会民众感到很恐惧,担心其上台后会否使得两岸掀起对抗、引起两岸冲突,这其实不符合台湾民众的利益,因此台湾民众确实有很大的顾虑。为什么台湾年轻人不支持赖清德?因为青年不想上战场,一旦打仗就得年轻人上战场。另一方面,美国也不放心,美国最担心赖清德的地方就在于:选前不主张“台独”,选后大搞“台独”,这是美国人非常忌讳的。美国自认为能够控制台湾的发展,但赖清德的动作恐怕要比蔡英文更加激进,如果两岸更加对抗导致擦枪走火,这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赖清德也感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因此,赖清德如果“台独”色彩很鲜明,在台湾社会是难以选赢的,因为光靠“台独”势力是不够的。在此状况下,他就会换马甲,说一些类似和平保台、两岸台海稳定之类的话术,其实就是“唱一套做一套”。事实上,虽然他讲了这些话,但对包括海峡论坛等在内的两岸交流活动都是以“台独”论调进行批判,即便口号喊得再好,对两岸交流完全是敌意的。从这些角度来看,赖清德骗不了台湾人,也骗不了大陆人,骗不了国际社会。


民进党内部派系矛盾凸显赖清德统合内部力量有难度

中评社记者:我们注意到,绿营内部一直存在派系之争。据您的观察,民进党上台执政八年之后,内部派系力量有怎样的变化?整体光谱呈现怎样的新态势?赖清德是否能够统合内部力量?

陈先才:民进党内部是很典型的派系政治,蔡英文过去执政八年对派系影响很大,英派也随之崛起,形成了新潮流、“正国会”和英派三者结合的格局。因派系本身就是权力斗争,因此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很凸显。在民进党派系的长期发展中,只有抢到大的都市比如台南、高雄等,才有可能成为地方诸侯,政治人物所掌控的资源与实力增强。当然,派系也无法完全掌握个别坐大的政治人物。比如,以新潮流为例,陈菊在高雄长期执政,赖清德长期执掌台南,甚至成为南流的重要龙头。事实上,新潮流内部在2020年蔡英文谋求连任的过程中,南流和北流就存在着不小的矛盾。赖清德当时要挑战蔡英文,但新系内部的共识还是要支持蔡连任,赖清德最后仍然决定要与蔡初选到底,这表明赖清德现在与新潮流的关系到底如何,还是值得观察。

此外,民进党内部有所谓的“台独”这一派系。“独派”势力也存在一些权力斗争。蔡英文时期,民进党台面上掌握权力的人称自己为“务实‘台独’派”,为了权力,蔡英文和民进党不少精英,他们与传统“独派”渐行渐远。因为蔡英文过去八年对“独派”势力有一些排斥,导致“独派”这个小派系在党内影响力削弱,在岛内的发展也被边缘化。未来,苏贞昌的苏系、涌言会等都会慢慢衰败。赖清德要角逐“大位”整合内部,有可能会偏向“台独”势力,这是不少“台独”团体对其寄予期待的原因。

至于赖清德本身能否内部统合,我觉得也有一些难度,因为赖清德本人的能力是有问题的。赖清德当然有强烈的政治意图,但他要达成其意图,光有意愿不足,还需要较强的政治能力。赖清德被视为“台独金孙”,从政以来在绿营内部虽然大的问题不多,但争议可以说是不断,导致不少人对他的能力存在质疑。主要是他欠缺协调能力,而这又是他的致命之处。其后果就是不但不会化解分歧,反而会导致矛盾不断激化。从其担任台南市长和台湾地区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时的表现来看,他的施政能力很一般,他的统合能力更差。他不属于去尝试解决问题的人,而是一个对抗型的人,如果用这种办法去处理派系问题,就没有办法进行统合。


蔡英文路线对两岸关系破坏大

中评社记者:蔡英文的两届任期即将结束,您如何评价蔡英文的两岸路线?您认为,其执政近八年对两岸关系带来哪些重大影响?

陈先才:蔡英文过去八年执行的两岸路线是民进党路线与李登辉路线的结合,对两岸关系有三方面影响:第一,加剧了两岸民意的对抗。马英九时期,两岸已经形成了大交流。但蔡英文过去八年则是阻碍两岸交流,这与李登辉路线及民进党路线是契合的,就是不想让台湾更加靠近大陆,因此掀起两岸对抗。通过所谓“国安五法”等“修法”方式,让台湾人不敢再参与交流,这一点上类似于李登辉当年从制度体系特别是台湾“法律制度”上加以阻拦。

第二,加剧了两岸关系的紧张。当前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紧张,两岸两会无法恢复,关键仍在于蔡英文故意拒绝接受两岸交流和两会运作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不仅否定,甚至试图在台湾、在国际社会上推翻掉“九二共识”,导致两岸过去形成的一些机制化东西、两会正常协商交流全部终止,这是蔡英文路线对两岸关系的破坏,使得两岸交流切断限缩。

第三,蔡英文采用敌视大陆政策。今天中国大陆网络上对台湾采取行动的“武统”声浪很高,其八成以上的问题根源在于蔡英文。她对大陆和大陆人采取的是负面敌视的政策,当然会引发大陆民意的对抗,也造成了当前大陆社会对台湾负面的看法。事实上,民进党目的就是制造台海局势紧张,就像李登辉时期勾连美国制造的台海危机,蔡英文也是成功复制了勾连外部势力这一套,配合美国对华政策,这也是蔡英文两岸路线的鲜明特色。这对两岸造成很大影响,也使得两岸关系陷入对抗紧张的局势,恐怕对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

中评社记者:历史上民进党也有主张与大陆积极接触的重量级人物,比如许信良、谢长廷等。您认为,未来大陆和民进党之间是否存在对话的可能性?

陈先才:民进党虽然是派系政治,但内部并非完全的铁板一块。其内部也有务实派,交流派,当然更有“台独”基本教义派。其中“台独”基本教义派虽然人数不是最多,但掌握内部的话语权以及意识形态,尤其是这一群体对两岸交流格外排斥,甚至对两岸交流派进行打压。目前蔡英文当局基于维系其权力需要,以及2024年选举的考量,大搞两岸对立和对抗,迎合“台独”基本教义派的支持。

大陆方面的政策一直非常清楚,民进党作为一个政党,如果不放弃“台独”党纲,大陆当然不会与一个主张把台湾从中国领土分离出去的台湾政治势力打交道,这是最基本的底线。然而,为了推动两岸交流,增进了解与互信,对于民进党部分人士而言,只要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正面看待两岸融合发展,期待两岸关系朝稳定、健康的方向前行,当然可以与大陆方面进行交流与对话。尤其是两岸学术、宗教、文化等领域,是可以进行某种程序的交流对话。


两岸应高度警惕“台独”风险引爆

中评社记者:“台独”一直是导致台海局势紧张升温的“灰犀牛”,您曾专门立著研究“台独”风险。您如何评估当前阶段的“台独”风险?您对下一步“台独”走向有何研判?

陈先才:现阶段“台独”风险的隐患,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民进党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尤其是蔡英文当局“以武谋独”的企图,以及对大陆采取敌视的态度,都可能引发台海局势的风险爆发。二是外部势力介入台湾问题所引发的风险,由于当前蔡英文当局勾连外患,配合美国提升台海局势的紧张程度,特别是民进党“倚美谋独”都是有可能引发“台独”风险爆发的引爆点。

就下一阶段而言,由于台湾现在进入选举期,不排除“台独”势力与外部势力进一步勾连,通过制造台海紧张局势,升级两岸民意的对抗等手法,来达到获取选票的目的,从而延续民进党在岛内的继续执政,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当前需要特别关注之处。海峡两岸对此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当然,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如果未来赖清德当选,不排除其挑动台海紧张局势,台海爆发重大危机的可能性非常高,如何应对未来台海紧张局势的升高,恐怕要高度关注。

中评社记者:目前距台湾选举还有四个月时间,过程和结果还充满不确定性,但您认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哪些是具有确定性?哪些是不会随着台湾政局的变化而变化的?

陈先才:台湾选举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到最后开票出来,结果是很难预料的。两岸关系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台湾政局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但这种关系其实并不是必然的,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两岸关系发展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与运行逻辑,并非没有规律和趋势可循,比如,两岸最终要走到一起的趋势是确定的,而且这种确定性和趋势性也越来越清晰。它是不以台湾当局或民进党方面的意志为转移,还有大陆对两岸关系的主导能力越来越增强,不会因为台湾政局的变化而变化。

中评社记者:对于下一步两岸关系发展,您有何宝贵意见或建议?

陈先才: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个是以我为主,持续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的进程。融合发展是我们当前的政策,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路径。要实现海峡两岸最终完全的统一,就需要全方面推进两岸的深度融合进程,尤其是两岸在经济及社会领域的全面融合。目前来看,这方面的进展还远远不够。两岸融合发展的优势和条件都不断成熟,当前需要的就是坚定信心,持续推进,这个过程不能被“台独”势力或外部势力所干扰、所破坏,所打断。

二是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不给“台独”势力仍何借口,不给“台独”势力侥幸的心理。这是两手都要抓的策略之运用。“台独”是底线,更是红线,绝对不给“台独”势力任何的企图心,也是在国际社会展示反对“台独”的意愿和意志。这里包括很多面向,针对蔡英文当局的“台独”动作,针对台湾政治人物在选举中的“台独”言行,都要予以坚定的回应与批判。

原文转载自中评社

(编辑:杨延钧;复核:杨畅;责编:杨昆福;编审:陈先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