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汪毅夫“从台湾进士看清代科举制度”讲座
时间:2019-04-02 浏览次数:1191

2019年3月12日下午15:00,“从台湾进士看清代科举制度”学术讲座在台湾研究院507会议室隆重召开。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台湾研究院历史所承办。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集美大学校董事会主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汪毅夫先生受邀主讲。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曾坤瑜、副书记陈文、副院长张羽教授、台湾研究院历史所陈孔立教授、邓孔昭教授、李祖基教授、《台湾研究集刊》主编陈小冲教授、历史所所长陈忠纯副教授、历史所副所长黄俊凌副教授,历史所助理教授陈思、王玉国;文学所所长蒋小波教授、文学所朱双一教授;两岸所所长张宝蓉教授、两岸所助理教授张彩霞出席本次讲座。来自台湾研究院历史所、文学所、两岸所的同学们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中,汪毅夫先生首先对讲座题目中的核心词——“台湾进士”与“制度”进行解析。汪毅夫先生以黄典权教授《清进士题名碑中之台湾进士》一文中提出的“台湾进士31名”的观点为切入点,以施士洁与陈梦球为个体案例,对台湾进士的科年、甲第、名次进行介绍。汪毅夫先生认为台湾进士应作为地域历史人群来看待,并补充认为当时因存在冒籍考生的现象。以王商霖、王克捷父子,蔡鸿章为例,对冒籍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台湾进士应为31±n(n≥1)个。随后,汪毅夫先生以1901 年,清廷下令实行“新政”历史背景,对“制度”进行探究。科举考试的变革乃是以新学的兴起、新学在“士”阶层的普及为前提的。汪毅夫先生以台湾进士许南英、汪春源分别担任广东、江西乡试之同考官的历史事实为切入点,从考官、考生双方看新学的兴起和科举的变革。

在讲座互动环节,陈孔立教授高度称赞汪毅夫先生为“精耕细作的学者”,并对台湾进士的冒籍问题进一步补充,强调台湾与福建的密切关系,以“米”的买卖互动为例,福建的米供不应求因此购买台湾的米,而台湾的米供大于求,这样的供需互补实际上是促进了两地的共同发展;而对于“台湾人不能治理台湾”的观点,陈孔立教授认为这是脱离了历史情境探讨产生的错误,本地人不能就职于本地,这与清代官制中的回避制度密切相关,中国之土皆是如此,并非是针对台湾的。

此次讲座的召开,加深了台湾研究院师生们对于台湾进士、清代科举制度以及相关历史史实的认识与理解,这种透过对“地域历史人物”探究政治制度变化与社会时代变迁的思考路径,以及将既定历史事实放入其所存在大历史中去分析的学术研究方法,对于台湾研究院师生之后的学术研究与智库建设深有启发。

(文:齐笑婕 图:齐笑婕 责任编辑:周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