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
“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活动第十一场在厦举办 畅谈“闽台海洋文化与民俗”
时间:2024-01-04 浏览次数:209

2024年1月4日,第十一场“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学术活动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举办,主题为“闽台海洋文化与民俗”。本场活动由厦门大学和中华文化学院共同主办,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承办,特别邀请了厦门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部主任、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特聘教授郑振满和“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合聘研究员谢国兴展开对谈。

中华文化学院科研部处长刘英凤、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党委书记郭锦星、院长李鹏、院党委副书记陈文、副院长张羽、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忠纯、文学研究所所长刘奎等近百位两岸专家学者及我校本硕博学子参加此次会议。此外,泉州通淮关岳庙董事长陈庆元、泉州通淮关岳庙副董事长黄嘉民、厦门市历史影像研究会副会长梁忠军等也应邀列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张羽主持。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李鹏在致辞中对各位嘉宾的莅临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回顾了过去一年“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学术活动的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海洋性是闽台社会的文化底色之一,由海洋文化衍生出的闽台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联结了两岸民众的精神世界。他表示,此次对谈聚焦闽台海洋文化与民俗的主题,通过两岸资深学者的深度互动,为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学院科研部处长刘凤英则在致辞中指出,闽台一水之隔,两地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共同精神纽带,闽台文明是密切联结两岸人民情感的价值纽带,通过两岸学者为我们呈现有广度、有深度的学术盛宴,对继承和发展闽台海洋文化、增进两岸人民文化认同,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和平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本场“两岸学者面对面”对谈活动中,郑振满教授和谢国兴教授围绕闽台海洋文化及与其关联的民俗活动等话题,畅谈了两岸之间共同的民间信仰联结以及相关民俗活动的渊源关系,深入探究两岸文化社会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进一步阐述了闽台民俗信仰的文化内核,并从学术视角讨论了加强两岸民众对闽台传统文化认知与传承的可能面向,为助力两岸社会文化融合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路径。

对谈中,分别来自海峡两岸的两位教授回顾了先前因学术研究上的交集而保持来往和交流的缘分,从一起开展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的过往经历谈起,将目光聚焦到了闽台的信仰与民俗这一主题上。谢国兴教授从对台南西港的民俗活动观察出发,比较了台湾和漳州两地的“王爷信仰”和建醮仪式,指出了两岸社会和文化可能随时间发展会出现变迁,但唯一不变的是民间信仰民俗面的传承,并指出了这些信仰民俗仪式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郑振满教授则在对沿海区域民间社会整体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了闽台许多民俗仪式背后蕴藏的海洋文化逻辑,并强调可以将闽台信仰文化放置于海洋文明的大框架中理解,从多种阐释去理解两岸民俗的传承和渊源,更进一步拉近两岸民众的文化基因联结,推动中华文化的共同传承与发扬。

  

两位学者从闽台临海的地理区位特点切入,指出了海洋文化传统中具备的流动性、多元性和集团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出对与海洋文化相关的两岸信俗活动的探讨,依托闽台民间信仰文化的渊源关系和深层联结为线索,介绍了包括“妈祖信俗”“王爷信俗”“水仙信俗”等内容,厘清了同一信仰文化在福建和在台湾的发展变迁,用生动的案例进一步论证了两岸信俗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紧密联系。

本场学术会议系“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在今年的第一场活动,自去年3月份启动以来,在厦门大学和中华文化学院的共同协作下,“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已成功举办11场,获得了海峡两岸学界及两岸同胞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已成为凝聚两岸同胞、促进民间交流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未来,“两岸学者面对面”将继续通过两岸知名学者之间的深度对话,鲜活地呈现两岸同文同种、根叶相连的文化亲缘,不断唤起两岸民众休戚与共的生活体验,为促进两岸学术交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摄影:袁炽炫、钟志成、何漫湘;撰稿:杨延钧;编辑:谭馨;复核:杨延钧;责编:杨昆福;编审:陈忠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