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明报】王贞威:郭台铭参选 “在野阵营”沟通整合还来得及吗
时间:2023-09-04 浏览次数:163

编者按: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所长、厦门大学港澳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贞威副教授在《明报》刊文解读台湾“大选”选情,他运用催票率展开深入分析。王贞威副教授指出,催票率指的是在某一次选举中相关政党或候选人取得选票的能力。该概念不是传统的得票率概念,即得票数除以有效投票数。他认为催票率更能有效反映政党影响力和动员能力;比较催票率的增减,更能反映政党影响力、动员力的历时性变化。王贞威副教授表示,从科学数据来看,即使蓝营有效整合,也是微弱优势获胜,郭台铭参选后只会令形势更复杂。

郭台铭8月28日召开记者会,宣布以独立身份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虽然他号称是要促进“在野力量”整合,最终目的是要“下架民进党”,但无疑他的参选将使“在野力量”更难整合,也更难“下架民进党”。郭台铭宣布参选后,“在野阵营”尤其是蓝营普遍更为悲观,当然整合的压力也更大。可以说,“在野阵营”无论是两组还是三组,倘不有效整合,当选概率近乎零。

从“美丽岛电子报”多波次滚动式民调来看,郭台铭参选对赖清德几乎无影响,对柯文哲支持度差不多可以拉掉3个百分点,对侯友宜可拉掉两个百分点。整体上,对柯的影响较大。郭台铭违背承诺参选,只会令“在野阵营”更难整合。所谓“请在野领袖喝咖啡”和曾经的“山盟海誓”,早已没有实质意义。

同样是“美丽岛电子报”的8月“国政”民调显示,一半选民其实对赖清德更为担忧。被问及“明年谁当选两岸关系会更紧张,甚至未来4年大陆更可能武力攻击台湾”,有近一半人选择赖清德,而“在野”3人仅有约3%受访者选择。可见,这一半甚至高达六成的力量,对赖清德是不信任和担忧的。

岛内有些学者使用催票率概念分析选举,笔者极为赞同,也做了大量研究。所谓催票率,指的是在某一次选举中相关政党或候选人取得选票的能力。具体而言,「催票率=所得票数/选举人数」,而不是传统的得票率概念,即得票数除以有效投票数。笔者认为催票率更能有效反映政党影响力和动员能力;比较催票率的增减,更能反映政党影响力、动员力的历时性变化。

当前的民调采用等比分层随机抽样法,从年满20岁的民众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对象,询问其政党或候选人支持意向。所以,民调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催票率,体现的是候选人催票能力。

35%支持度乃赖清德“天花板”

从2000年以来,民进党催票率总体呈现上涨趋势,2020年达到历史高点42.31%;最低为2008年的31.4%。相较于受到香港“修例风波”、中美战略竞争等巨大外部环境变化影响的2020年“大选”,2016年“大选”的民进党催票率更能反映其真实的政党实力,但也要除掉“周子瑜事件”的影响。所以,赖清德的催票率在33.69%到36.71%之间是合理区间。

因此,目前赖清德的35%民调支持度是符合实际的,也是他的“天花板”,选举结果应该会更低。所谓达到四成或以上支持率,要么是机构效应,要么是故意抬高,根本不具科学性。候选人催票率之总和,等于有效票数与选举人数的比值,近似于投票率(投票人数与选举人数的比值),反映投票总体情况。以往“大选”投票率在七成五左右,据此可计算侯友宜、柯文哲、郭台铭3人“分食”的就是剩下大概四成的催票率。从科学数据来看,即使蓝营有效整合,也是微弱优势获胜;郭台铭参选后只会令形势更复杂。

“在野阵营”思考时间不多

 一个更棘手问题是,一旦各方都宣布参选,尤其是登记后,再谈整合就面临“触法”的问题,容易跟“搓汤圆”(劝退他人之意)挂钩,也极容易被“中选会”盯上。在岛内中立机构纷纷介入党争、成为民进党“东厂”“西厂”的情况下,在野阵营的沟通整合时间愈来愈少,形势愈来愈严峻。是秉持“老子不当选,谁也别想当选”的赤裸裸商场思维,还是放下面子促成合作、“下架民进党共享和平繁荣”?恐怕留给“在野”各方思考的时间不多了,可以说已经没得选择。对赖清德心存担忧的台湾选民,考虑好了吗?

本文转载自香港《明报》

(编辑:杨延钧;复核:杨畅;责编:杨昆福;编审:王贞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