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引导
【中评社】刘国深答中评:中央支持融合发展 重大举措
时间:2023-06-25 浏览次数:162

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国深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

(中评社 林艳摄)

中评社北京6月22日电(记者 林艳)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在十五届海峡论坛大会上正式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对此,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国深接受中评社记者采访表示,此《意见》是基于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从中央层面协调各个部门来支持融合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对福建做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具有很大的帮助。

刘国深表示,福建省作为地理上最临近台湾的地方,具有“五缘”优势,应该要有所担当,扮演最重要的两岸融合桥头堡角色,以创造更好的环境,方便更多台湾同胞来走走看看,甚至来生活、求学、创业、就业。事实上,台湾当局在90年代初也曾提出“共同开发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现在看来两岸双方在这个思路上曾经不谋而合。当然,要做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并不容易,一方面是物质条件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有很多制度上的配合。

对于制度上的创新问题,刘国深认为,既要在福建省内部自身挖潜,同时也有“条条块块”的问题。比如,各地海关必须遵守海关总署的相关政策,公安系统也有台湾同胞在各地居住生活相关管理规定。铁路部门也基本上是全国一盘棋系统,并非福建省等地方政府所能够管辖的。举一个例子,目前有一些地方台胞可以用台胞居民居住证刷卡进站,但更多地方还只能走人工通道,两岸民众被人为区隔了。看来这并不是技术层面问题,而是存在具体政策贯彻和管理方式的问题。因此,支持福建省及其临近地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优惠化,不是地方政府一家就能做好的,有些必须要得到中央政府的统筹支持。

刘国深指出,此前其实已经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在这个时候再出台政策,相信是基于融合发展过程和遇到新问题后所进行的调整更新,这对福建省做好两岸融合发展有很大帮助。相信这也不会是最后一份政策创新文件,面对两岸融合过程中的一些新问题,政府公权力部门应该灵活及时地出台相应的政策举措,以解决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福建省在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很多资源分配、政策管理规定的问题,非常需要中央的支持,因此国务院有新的政策出台是很好的事情。理顺现实发展中的一些关系和障碍,从中央的层面协调各个部门来支持福建省的两岸融合发展事业,及时地解决一些新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到深化“各领域”融合发展,刘国深认为,两岸融合发展、和平发展,两岸最终实现完全的统一,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一方面,它有联动性,有些环节没有解决好就会影响全局;另一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很多都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各界政策后就有可能产生溢出效应,从总体上进一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因此,两岸融合发展只抓几个领域是不够的,要强调各领域方方面面的融合,并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让两岸人民在交流交往中,尽可能做到无死角的融合。当然,有些问题确实需要在探索的过程中才会慢慢发现,比如,台湾青年到大陆上大学,但不同大学之间的规定存在差异性,在这个大学可以融合,到另外一个大学就不一定能顺利。因此,强调各领域推进融合发展是负责任的表现。他强调,每个领域都有其自身规律、特色和具体情况,如果各个领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都发挥出来,那么,许多专家学者都想不到的一些创新妙招会呈现出来,这对于早日实现两岸最终完全统一是有帮助的。除了各领域融合发展,建议还要进行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两岸融合协同工作。

融合发展经历了从思想转为理念再到政策的过程,刘国深表示,两岸关系的问题不是领土主权的问题,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可以见诸双方各自的法理和规定。两岸关系的发展最终是国家治理的问题。国家在治理台湾地区的过程中,必然要在经济、社会、文化、人员交往等各个方面有一个磨合过程,这实际上就是融合的过程。他认为,融合发展过程对于两岸之间曾经受到伤害的血脉及肌体愈合至关重要,这是一个血肉重新愈合、血脉重新连通的过程,也是海峡两岸逐步正常化的过程。因此,融合发展一定要有比较良好的环境,尤其是在台湾方面目前配合度不高的情况下,我们要主动进行管控,上好夹板,绑紧绷带,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和环境。相信两岸民间社会发展一定会使两岸了解和互信基础进一步形成,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解决台湾方面所关切的各种问题,从而在内政和对外参与活动方面作出适当的合情合理安排。

原文转载自中评社

(编辑:杨延钧;复核:杨畅;责编:杨昆福;编审:刘国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