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设
【中时新闻网】刘国深:两岸互动 渐进治理模式性价比高
时间:2021-06-10 浏览次数:1101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以同台湾当局「断交」、「撤军」、「废约」,换取中国政府以和平方式争取实现统一的对台政策调整,如果美方片面撕毁承诺,中国政府必然会适度调整现有对台政策,美台双方都将因为对抗加剧而受损,这也是川普当局最终没能推翻「一个中国政策」框架的重要因素。

2016年5月20日以来,台海局势进入本世纪最剧烈的动荡期,祖国大陆舆论场中要求尽快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声浪与日俱增,同样的呼声也来自台湾社会支持统一的人士。其中的原因,与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首次取得「全面执政」地位后拒不接受「九二共识」、推动「渐进“台独”」有关,也与川普当局利用所谓「台湾牌」对中国政府「极限施压」有关。在「“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连手扰动之下,两岸各界对台湾未来走向的焦虑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专业的涉台研究人员,还是要在冷静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专业的分析意见。

本文认为,过去5年来自台湾方面和美方的「扰动」仍然属于「战术面」和 「消息面」政治讹诈,影响两岸关系未来走向和互动模式的结构面、基本面都没有发生质变。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两岸关系就已经进入「不稳态」发展模式,未来的两岸关系仍将阶段性地发生「茶壶里的风暴」,只不过相对于中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来说,台湾当局的抗争能量将逐步衰减。海峡两岸走向完全统一的过程,也是中国政府涉台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一、影响两岸关系的「变量」与「常量」

如同影响股市涨跌的因素有消息面和基本面之分,影响两岸关系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的因素,既有战术性、消息面因素(以下亦称「变量」),也有结构面、基本面因素(以下亦称「常量」)。由于信息取得的局限,社会大众通常难以将不断变化的各种变量与相对稳定的常量进行综合分析,因而难以得出既全面又深刻的客观判断。长期以来,在台湾内部政治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连手扰动下,两岸关系可谓波谲云诡、起伏不断、浪头很大。2016年5月以来,上述两股势力的连手扰动更是达到中美建交以来登峰造极的程度,在网络时代的舆情发展逻辑推波助澜下,美台双方连手对我进行「极限施压」的各种「变量」很容易产生相加相乘的放大效应,无怪乎两岸社会产生严重的焦虑。因此,笔者曾以「极限爆炸边缘」形容过去5年的两岸关系。

蔡英文当局与川普当局之间的勾联活动从2016底的「川蔡通话」就已公开化。在过去的大约4年间,民进党当局除了大幅增加对美军事采购、大幅渲染台美间的军事互动、努力突破与美国官方互动界限外,以民进党为主体的台湾分离主义势力也一再以修改「护照」和「华航」飞机识别号、修订限制两岸人员往来的「法律」等一系列「技术」手段,挑动大陆民众在台湾问题上的敏感神经。但至今为止,上述挑衅动作仍未真正越过「法理“台独”」底线,最多只能说是「打擦边球」。

以所谓「护照」和「华航」飞机识别符号的修改为例,虽然放大了「台湾」符号,但所谓「中华民国」的标识符号依然保留。同样,美方也未放弃「一个中国政策」框架。川普当局在利用「台湾牌」对中国政府进行「极限施压」的过程中,也曾经传出「美军重返台湾」、「川普突访台湾」、「美台复交」等「惊悚版本」。只不过直到川普任期结束,这些可能引发严重冲突的「惊悚版本」都没有上演,就连时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克拉芙特访台的行程也半途而废了。浪头再大,终究重回大海。个中原因就在于,过度挑衅的结果将彻底颠覆中美关系的格局,其结果不仅台湾当局无法承受,美方同样得不偿失。

事实证明,无论是台湾当局还是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选择余地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在美台内部也存在一些具有结构性框限的「常量」。因此,近5年来的「台海震荡」也是一场预谋已久的「压力测试」,人们已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台湾内部政治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对我挑战的极限;同时也让美台双方认识到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强大的抗压能力。过去5年来,中国政府主导下的两岸关系,其基本面和结构面没有在这些「极限施压」下发生颠覆性改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府在「抗压」的过程中,顺势强化了对台湾地区的管控能力,台湾当局的政治、军事和「涉外」活动空间不仅没有扩大,反而明显萎缩,「我强台弱」的格局进一步固化。

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的是,为何新中国政府成立至今已经72年,仍没有将 「解放台湾」付诸行动?本文认为,朝鲜停战后,中国领导人更加坚定地认识到, 「现代化建设」才是当务之急。直到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世纪三大任务」中,「现代化建设」仍然高居第一位,而「祖国统一大业」紧接其后,「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则是第三顺位的工作。如果说早年新中国政府能够将工作重点优先放在自身发展上,与「蒋氏父子」未曾放弃「一个中国」立场有一定关系,那么,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自信,已经完全建立在压倒性的综合实力基础上。又经过 30多年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在经济、军事、面积、人力、世界影响力等竞争力上的差距进一步拉开,双方已经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之上,这才是影响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和模式的真正的「常量」。

因此,法理上的「台湾独立」实际上已变得更加遥不可及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大陆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台独”」分裂势力将更加绝望,国家完全统一的目标将在这一进程中水到渠成。今天谈论的「两岸统一」形式与内涵,已经不是40年前的「两岸统一」,更不是70年前的「两岸统一」。我们在讨论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和模式时,不能「见树不见林」,更不能被「“台独”」分裂势力各种政治花招(变量)引入歧途。72年后的今天,解决台湾问题的重点不是领土和主权的再造,而是如何更好地结束政治对立的问题,全民涉台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亟需全面更新。

二、两岸关系「分殊发展」新模式

近年来的两岸政治僵局虽然对两岸民间关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两岸民间交流的基本面仍然是相当强劲的。大陆方面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同时,继续着力于扩大两岸民间关系发展。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刘结一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再次明确表示:「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同等待遇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密切两岸经贸往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推进祖国统一进程」,这一宣示传递出两岸关系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政经分离」。

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的公开讲话透露出,尽管受到疫情冲击,2020年两岸人员往来受到很大影响,但两岸之间各种在线线下结合的「云交流」依然活跃。在各种通讯往来的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岸各界都在期待疫情早日结束,希望两岸人员往来重回正轨。2021年春节期间,大批台商、台生、台师选择留在祖国大陆过春节,甚至有台湾同胞举家来到祖国大陆过春节。这种旺盛的两岸民间往来需求到了不可阻挡的程度,台湾当局也只能顺水推舟。

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即在2021年春节前夕的公开讲话中称:「疫情受到有效控制时,我们也期待,两岸人民会逐渐恢复正常有序的交流。」回顾民进党在台全面执政以后、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4年间,两岸民间往来总量每年仍维持在900万人次上下。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资料:2015年的两岸贸易额是1885.6亿美元,2020年是2608.1亿美元,从资料对比来看,尽管两岸政治关系遇到极大困难,但两岸经贸关系依然克难前行中。

其实,无论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还是公权力与民间社会的关系,这两组关系内部既有很强的关联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长期以来,受到你死我活的「零和」思维的影响,我们更多地是强调两者的关联性、联动性的一面,人们因此担心两岸对立会对两岸民间关系造成严重的冲击。但回顾过去30多年来的两岸关系历程,两岸政治关系或者说公权力部门互动水平虽然会影响到两岸经济关系或民间社会往来,但至今为止都没有造成长期性、颠覆性的影响。「从1979年到2019年,两岸人员往来规模直线增长。」从两岸贸易统计情况来看,即便在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陈水扁在台执政期间和蔡英文上台后,两岸贸易总额也基本上呈现出正增长(其间只有2016年台湾地区政党第三次轮替当年出现4.5%的负增长)。这说明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两岸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公权力部门互动与民间社会往来还是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区分」,并以不同的样态、规模和速度分别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相对滞后,台湾当局对两岸民间关系还设置不少障碍,但两岸民间关系的发展仍然高歌猛进,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一个客观存在的「两岸间社会」。这个「两岸间社会」既不单独从属于大陆,也不单独从属于台湾,而是两岸共构的关系。数以百万的民众往来于两岸之间,成为「两岸族」,他们更多地是基于工作、生活或学习的需要。「两岸族」大多与公权力部门的关系不密切,他们就是一群「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群体。「两岸族」不仅成为两岸公权力部门难以忽视的现象,而且成为公权力部门需要非常重视的群体,他们与两岸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构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基石。

两岸双方都清楚,民间关系发展符合两岸双方共同利益,也正因此,尽管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僵局,但大陆公权力部门仍然努力维持两岸民间关系的发展。大陆公权力部门更多地是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角度思考相关政策,而非简单地针对台湾当局或某一政党进行短线操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已是一个民间社会与公权力体系相当分化的地区,在政党轮替已是台湾政治体制常态的情况下,大陆方面更有条件小心区分两者的关系。

事实证明过去40年两岸民间关系的发展已经取得重大成就,虽然还没有大到主导两岸公权力部门的政策制定方向,但已经成为两岸公权力部门不可忽视的因素。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对两岸双方都有好处:就大陆方面来看,台商对大陆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从台湾方面来看更是如此,如果失去中国大陆这一庞大市场,台湾经济将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但经济因素仍只是「小道理」,对中国大陆来说,毕竟两岸经贸只占整体对外贸易的一小部分。根据海关总署2021年1月公布的统计数字推算,两岸贸易额仅占中国大陆进出口总额的5.6%。因此经济诱因显然不是大陆方面维持两岸民间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大陆方面推动两岸民间关系发展确实是着眼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事实证明中国大陆选择以现代化建设为第一顺位的任务是明智的。无论从世界格局还是从两岸格局来看,千方百计谋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一条利国利民的正道。从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的占比变化,以及两岸经济总量对比发生的巨大变化(台湾经济总量曾经达到中国大陆的44%左右,目前已下降到不足4.4%)中,人们就不难理解中国政府为何将现代化建设放在第一位。

两岸之间实力差距的扩大,绝对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对比上,两岸之间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两岸军事能力等许多领域的差距都拉大了。而基于经济互利基础上的两岸社会、文化、法律、生活等总体民间关系的发展,又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武力之外的新选择。因此,单纯运用军事或经济手段解决台湾问题已经过于简单化了,两岸关系已经到了公权力部门与民间社会分殊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尽管两岸公权力部门之间可能是合作的、竞争的、对立的、对抗的关系,但维持两岸民间关系发展是两岸双方的共同利益,公权力部门之间和民间社会之间完全有可能保持不同样态的发展。

两岸公权力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一对结构性的矛盾,如果既没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又没有共同的社会基础,和平解决是极其困难的。但在共同的社会基础建构完成之前,双方如果能够秉持求同存异的「双赢」理念,两岸公权力部门仍然有可能实现最高领导人直接会谈,2015年11月的「习马会」就是成功的范例。相反,如果双方没有共同的政治目标,又缺少足够厚实的共同社会基础,两岸公权力部门之间的联系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甚至中断往来。近年来,由于民进党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又提不出大陆方面可以接受的替代性方案,两岸政治关系陷入「零和游戏」的困境中,台湾当局的处境比以往更加艰难了。

网络社会中出现的一些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悲观情绪的言论,更多地是注意到了民进党当局和外部势力的挑衅动作,看到了两岸经贸关系中台湾方面获益的一面。目前各种所谓「去中国化」的政治小动作,其实只是「“台独”」势力的自我安慰或困兽之斗而已。「“台独”」势力越挣扎,就越能够激发大陆方面加快对台湾地区的有效治理。一般来说,经济基础的变革导致上层建筑的调整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上层建筑的调整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两岸民间关系的发展目前尚未累积出足够的能量,但随着「两岸间社会」的逐渐强大,台湾当局将越来越难以忽视来自民间社会的正当需求。在民进党在台全面执政4年后,台湾当局依然不敢逾越两岸关系底线,也说明美台双方连手对中国政府进行「极限施压」存在难以逾越的「极限性」。

三、两岸关系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政府是否会放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大政方针呢?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美国政府是否从根本上推翻「一个中国政策」?众所周知,美国是台湾问题的主要外部因素,20世纪70年代末,美方以同台湾当局「断交」、「撤军」、「废约」,换取中国政府以和平方式争取实现统一的对台政策调整,目前看来这一历史性成就对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方面都是有利的。如果美方片面撕毁承诺,中国政府必然会适度调整现有对台政策,美台双方都将因为对抗加剧而受损,这也是川普当局最终没能推翻「一个中国政策」框架的重要因素。

第二,台湾当局是否在「法理“台独”」问题上跨出实质性一步?近年来,民进党当局采取一系列「“台独”边缘」政策,其结果就是大陆方面从政治、军事、外交、法律等方面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进一步落实对台湾地区的治理行动。如果台湾当局在「法理“台独”」上跨出实质性一步,中国大陆必然依据《反分裂国家法》采取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民进党当局之所以在台湾地区取得全面执政5年后仍然不敢跨出这一步,原因就在于其承担不起如此沉重的代价。因此,现阶段中国政府不会主动放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大政方针。

经过30多年的经验累积,中国政府处理台湾问题的选项已经超越了非此即彼的「武统」、「和统」简单思维,「渐进治理」成为解决台湾问题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首先,两岸在历史脉络、法理基础、政治现实三个层面上都同属一个国家,也就是说,解决台湾问题的逻辑起点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如何更好地结束政权对立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如何实现「善治」的问题。

其次,对于中国政府/大陆方面来说,不可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进行自我设限,如果说和平解决是追求至善,一旦选择武力解决则一定是迫于无奈。在和平解决和武力解决之间,仍然存在更细微的想象空间。大陆方面既可以与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台湾当局进行「两岸共同事务合作治理」,亦可在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中原则的情况下,以中央政府的身分渐进地、全方位地落实涉台治理。

最后,中国大陆方面有足够的自信和耐心透过两岸融合的方式重建两岸人民生活共同体。过去40多年两岸从军事对立走向交流合作,人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全世界都赞赏中国人的智慧。目前两岸双方之所以仍难达成终局安排的共识,是因为建构中的「两岸间社会」还很脆弱,两岸人民要最终形成共同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尚需时日。

两岸之间已完全不是同一个量级的竞争关系,大陆方面没有必要主动采用极端方式处理台湾问题。在中国政府/大陆方面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将「武力解放」与「和平统一」对立起来,进行排它性、唯一性选择,这样的思维方式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国家存在的本质属性。战争与和平手段相辅相成,这是世界各国治理中都不可偏废的左右手,我们在台湾问题上当然也不能左手打右手。战争不是国家存在的根本目的,战争只是争取和平、维护和平的有效手段,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才是国家存在的最高价值。

对于台湾当局来说,透过战争的方式实现所谓「台湾独立」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只要台湾当局领导人心智正常,就不可能做这样的选择。以台湾现今所处的大环境,在「两岸间社会」已然成形的事实面前,台湾当局既不敢逾越「法理“台独”」的底线,又不愿被大陆方面「完全统一」。因此,他们最有可能采取的方式就是以「有限抗争」的方式,换取大陆方面合理让渡一定的利益和发展空间。但是,什么才是「一定的利益和合理的空间」?对这一问题,两岸双方居于各自立场一定会产生理解的差异,因此,未来一段时期两岸之间最有可能出现的互动模式就是「渐进治理—有限抗争—治理深化」的循环往复、直至「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落实。战争与和平的选择将始终与我们相伴随,而智慧的力量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增长点。如果台湾当局的「抗争」行动超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底线,其结果要么招致中央政府的进一步管制,要么就是成为中国政府加快完全统一进程的着力点。

 

(作者为刘国深,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原刊载于上海台湾研究所主办的《台海研究》杂志2021年第1期,经同意转载)

链接: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530001902-262110?chdtv=

(责任编辑:张玉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