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院博士生读陈孔立教授新著《两岸的文化认同》
时间:2021-06-03 浏览次数:1870

近日,台湾研究泰斗陈孔立教授的新著《两岸的文化认同》由九州出版社和厦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新著集合了近年对两岸文化议题的学术探讨,对两岸文化的观察是立基于历史、政治、两岸关系与文化等多学门观察的基础上,细致地分析了两岸文化异同和文化认同的曲折道路和未来趋势。 

作者简介:

陈孔立,1930年2月出生,1952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长期从事台湾历史、台湾政治、两岸关系研究。曾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1987-1994),第一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1991-1998),中国史学会理事(1988-2004)。现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重大理论创新平台首席专家。

我院几名博士生代表拜读陈孔立教授新著《两岸的文化认同》后的感受如下。

一、台湾研究院2017级政治所博士生储斌: 

读完陈孔立教授的新著《两岸的文化认同》我获益良多。陈孔立教授是资深的台湾问题研究专家,也是台湾文化认同研究的带头人和集大成者。早在30年前,他就发表过多篇关于台湾文化与文化认同的文章,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引领了学术潮流!近十年来,陈老师更是以80多岁的高龄、热情地投入到两岸文化领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涉及两岸文化异同、两岸文化冲突与合作、两岸文化交流、两岸文化认同等主题的文章几十篇,单是中国知网收录的就有15篇之多。这些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老师的《流行文化与两岸共同价值》一文,不仅分析了流行文化对于两岸交流的重要性、分析了流行文化最受两岸民众欢迎的原因;而且从建构“两岸共同价值”的高度出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这篇文章,我不仅感受到陈老师年轻心态、蓬勃的活力,而且受到了直接的启迪!其实10多年前我就开始关注两岸流行文化交流,但苦于缺乏系统的文献和理论的指导,而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开展下去。陈老师的文章给了我巨大的启发,激励着我在这方面继续研究、深挖下去。

陈老师虽已著作等身,但仍笔耕不辍,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毅力、辛勤的劳动,投入到两岸文化与文化认同的研究中,给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树立了典范。我们要向陈老师学习,以老师为榜样!并在老师的带领下,持续耕耘,在台湾研究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二、台湾研究院2018级历史所博士生齐笑婕: 

在40周年院庆座谈会上,孔立老师曾说“我们所做的研究是能够和台湾同胞们心灵相通的研究,从心理层面来研究台湾,了解台湾同胞所思所想,做‘通在心上’的台湾研究。”如果那时孔立老师仅是以书法与发言来表达“通在心上”的字面含义,那么《两岸的文化认同》一书则是以万千文墨阐述了它背后的学术意义与人文关怀。

《两岸的文化认同》在问题意识的把握中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简洁有力的文字回应着台湾研究的学术争鸣;又在人文关怀的敦促下,以“知己知彼、将心比心”的情感诉说着“通在心上”的温情脉脉。也正是在这样的观点中,我读到了一位学之大者的三颗心。

第一颗心,“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文化自信心。在学术界“求同避异”的话语中,每每谈及两岸的不同,总是他坏我好,必须要向我靠拢。而《两岸的文化认同》一书打破了这一模式,它勇敢地站出来,承认两岸的不同,这需要的是强大的文化自信之心。在新著中,孔立老师表示两岸之间目前出现的“排他认同性”有可能被“包容性认同”所取代,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认同。

而这就需要第二颗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包容心。《两岸的文化认同》一书,不因立场而宣示绝对的“文化统战”,也不一味打击疯狂的“文化台独”。它走进大陆的过去,也走进台湾的过去,把“我”和“你”变成“我们”。

纯粹的包容不能打破壁垒,能够实现认同的是第三颗心,“责任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文化同理心。《两岸的文化认同》一书中最核心的关键词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认同。若要建立两岸共同的价值体系,就要真正做到推己及彼,想台湾同胞之所想、感台湾同胞之所感,才能够真正走进彼此,做到两岸文化融合,从而实现两岸同胞“心灵的契合”。

文化的自信心、包容心与同理心的人文情怀,是我对孔立老师“通在心上”的解读,也是我对《两岸的文化认同》的感悟。其深邃之见、精辟之言、同理之情,不仅孔立老师人生阅历与学术岁月的彰显,也是对莘莘学子勤学苦思、做“通在心上”台湾史的指引与嘱托。

三、台湾研究院2019级文学所博士生邵海伦: 

初入台湾研究之际,我便听过孔立老师的事迹,在我们院刚刚起步,开始台湾研究征程的初创期,为了健全学科建设,孔立老师从历史学横跨至政治学,最后成为两所顶梁柱般的存在。今天读到孔立老师的新书《两岸的文化认同》,我仿佛和孔立老师身上的这个“传说”切身相遇了。这本论著充满了时间的纵深感和现实的关怀感,孔立老师左手为两岸文化分歧产生的病症诊脉,右手又回应着台湾当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自由出入穿梭着。《两岸的文化认同》这本书就像是他跨学科、不将学术拘于定式的明证。同时,在阅读的时候,一旦联想到这种轻盈的学术身姿恰恰是因为背负厚重的历史使命才练就的,钦佩的心情便油然而生了。

除了感性的认知,我还想简要地谈谈我读完这本书的学理收获。身为台湾研究的后辈,在研究的时候我总是会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台湾问题为什么这么难解?”孔立老师的新书正为这个问题做了最好的回答,阐述了两岸文化同异症结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两岸的文化差异并非天生,而是台湾和大陆在中国坎坷的近代史进程中遭遇不同历史经验衍生的结果,是无奈的必然,也是民族的悲剧。而只有理解这些,才能秉持理解之同情的历史态度,我想也正是因为了解历史的坎坷不平,孔立老师才一直秉持和平统一的学理立场。这是一位对历史拥有悲悯人文关怀学者立身处世的原则。

更值得正视的是,孔立老师所秉持的并非自怨自艾的历史姿态,而是力求在变动中寻找重建两岸联系的进取态度。正因为了解不同历史经验对于当下的塑成作用,才不会将现实视为一个一成不变的封闭结果,正如今日是由昨日渡水而来,那么一个更和平、心心相契的明日同样是可以抵达、亟待我们去建设创造的敞开之地。这也是作为年轻一辈学子的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大信心。重建两岸文化的交流,加强两岸学术研究联系,需要我们更努力一些。 

(文/储斌、齐笑婕、邵海伦、肖子乐 图/李伟杰、肖子乐 责任编辑:张玉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