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厦大台研讲坛”第三讲:中国人民大学王英津教授开讲
时间:2018-04-10 浏览次数:1693


2018年4月7日晚,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主打品牌学术讲座——厦大台研讲坛第三讲在学院五楼学术报告厅盛大开讲,本次主讲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王英津教授,主题是“三十年台湾民主发展的回顾与省思”。张文生副院长主持讲座,台湾研究院、人文学院及法学院的部分师生与会。

张文生副院长首先为大家介绍了王英津教授的相关经历及科研情况。王英津教授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2年9月至2004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从事宪法学专业博士后研究,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发展理论、中国政治发展、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港澳特区政府与政治等。曾出版多部个人专著,合作翻译著作一部,参与编辑《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著作多部。曾在《政治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讲座伊始,王英津教授就本次讲座所探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他指出台湾的“民主化”已经结束,本次讨论主要聚焦台湾“民主化”的利弊得失和绩效的总结与反思。未来研究重点不要在于台湾“民主化”,而应在于台湾“民主绩效和民主质量”。他从亨廷顿的《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讲起,认为台湾“民主化”属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就相关概念而言,王教授认为:“民主、宪政、法治、分权”这四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分属于不同的理论范畴。他强调,本次讲座中涉及的民主实践是广义的,主要指民主理论范畴,同时涉及甚至涵盖其他理论范畴。

 在第二部分,王英津教授主要分析了“台湾民主化的回顾:特殊之处”。他认为台湾已有的“宪政架构”,只是被“冻结”了,“冻结”之后,人民的权利处于“休眠”状态,台湾“民主化”在“宪政”被解冻的情况下(1987),带有“制度松绑”的性质。与其他民主体制如韩国相比,台湾的“民主化”变化如此之快,得益于此“冻结”。他指出,台湾政治转型具有“双轨制”特征,原来的威权体制是上层体制,台湾的“民主化”主要是上层体制的转型,下层基本不存在转型的问题,其原有的地方自治已经为上层转型奠定了基础和条件。接着,他从直接动力、制度基础、经济基础、关键因素、外部动力、和平条件和思想基础等七个方面详细分析台湾“民主化”实施的条件和原因。

在第三部分内容中,王英津教授主要从十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台湾“民主”发展的基本情况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王英津教授重点分析了台湾目前“民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宏观层面,政府能力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加上民粹主义泛滥,有民主之形态,而缺乏民主之精神,带有人为“促进”的痕迹和早熟的“症候”。台湾“民主化”的双轨驱动,使得台湾民主发展并非完全按照民主自身的逻辑在向前发展,故出现了人为促进因素,带有早熟的症候。这是台湾“民主化”过程中出现政治异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黑金政治、选举舞弊问题频出,政治派系林立,导致两大阵营对抗,社会严重撕裂。微观层面,制度设计权责不符,对利立法机构的权力膨胀缺乏相应的制衡;形式上“五权分立”与实质上“三权分立”之间存在矛盾,缺乏政治僵局化解机制。

 就如何评价台湾“民主”发展问题,王英津认为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公正、客观地看待台湾的民主实践,首先应看到政治发展的积极意义,但更不能忽视其存在的问题,尤其不能无限夸大台湾“民主化”的正面效应,在目前西方的“民主”模式在全球受到质疑的情况下,台湾“民主化”走向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程。最后,在场师生与王英津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互动,本次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何娅)


Top